Featured image of post 洋垃圾之美:Hardcider Labs Slicecharge3 Pro评测

洋垃圾之美:Hardcider Labs Slicecharge3 Pro评测


头图来自充电头网,拍得比我好多了,偷!
本次评测的为一家“小而美”的小厂库存无线充电板 简称,洋垃圾。感觉设计挺有果味,就买了。

关于“Hardcider Labs”

由于这玩意我是真的很喜欢,所以稍微去查了下这个“HardCider Labs”。根据他们寥寥无几的介绍,这是一个果式配件商,其余我就再也查不到了。 这小厂的官网虽然还在:

但是我觉得这厂应该已经跑路了,网站上挂的优惠码还是2022的,Twitter官号也没更新过了,乐。基本所有的商品都是sold out状态,现在还能买的就是一款Apple watch的表带……

我猜这玩意估计是啥Kickstarter品牌,但是不得不说,做的玩意看上去都不错。

开箱与功能介绍

开箱

虽说是“洋垃圾”,但是我买到的是“原盒原封”,所以还是当个普通用户,来一次“开箱体验”:

包装就是个蛮精致的黑色天地盖纸盒,印有一些介绍,但我得说一句,我寻思你这Qi充电器怎么能触发iPhone的MagSafe动画?
打开盒子,迎接我们的便是说明书和充电器的主体:
说明书有一堆洋文,但是就是没中文,一看就是出口的玩意:



不过这说明书上也就写到iPhone 12,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库存,另外接口标注也是错的,30W标成18W 真就小厂
充电器本体的用料倒是非常舍得:全金属机身、布面工艺正面,使得我不能不给出一个“性感”的评价,做工实在是符合其原价150刀的水准,“漂亮得不像实力派”。
取出塑料隔板后便是适配器和四个不同供电规格的更换插座:

总体而言这开箱体验确实不错,优秀水平。

功能

上手的第一感觉就是:扎实。
毕竟是全金属,再加上这个布艺的前表面,只能说,属实“高端”。

无线端

正面是无线充电区域,最大可同时支持三台Qi协议设备进行充电。
以及一个可旋转的Mfi Apple Watch充电器(需要注意的是,当这玩意翻起时便会与一个充电位冲突,此时该充电位就只能放TWS之类的小玩意了)。
值得好评的是它的侧面带有三个指示灯,可以指示充电状态:比如右边正在充电就会亮右边的灯。

有线端

侧面的另一侧便是有线的输入/输出端,分别是DC inUSB AUSB C (从左到右)
其中USB A支持最高18w的QC 3.0快充,USB C则在此基础上支持最高30w的PD。
具体的协议支持之后再补充。
不过我有一点要说,怎么定位低一档的Slicecharge3的母口胶芯都能做到相同,到这个更加高端定位的Pro版本上就拉了呢?

适配器

适配器DC口,最大输出大概就是65w(我寻思15v直接用PD不就行),支持100v~240V宽幅输入,体积也很大。65w倒也是够用,但是严格来说绝对不能支撑这玩意最大功率(30+18+5+3*10w)输出(我觉得这玩意也没啥满功率场景)。
提供了美规、澳规、欧规、英规接口,它甚至是编!织!线!

编织线就是好文明

装上插脚后,这玩意的高度就进一步膨胀:
虽然美规的二脚插脚与我国插座通用,但我也不建议您使用这个插脚,相反,我推荐您使用不那么通用(可能打不开部分新国标插座的安全门) 的澳标。
为什么呢?因为这玩意体积大得一批,再加上插脚与本体极高的间隙,这玩意使用美规插座时就跟个跷跷板一样,笑死。

你可以想象没这点横向支持这玩意能晃成啥样

顺带一提,这玩意的供应商居然是深圳新斯宝,不过应该是特制了编织线。

最后,背后就没啥玩意了,只有两条长防滑垫和铭牌:

铭牌居然还是镜面,精致感确实足。

内部结构

由于我不会拆也舍不得拆,因此就使用卖家提供的拆解图片了。

可以看到,这玩意虽然是“多线圈”,但是与Airpower、Tesla和小米之类的解决方案可谓是有云泥之别:别人使用了多层线圈来实现“全覆盖”“放哪都能充”,而Hardcider Labs的这款线圈数量仅相当于别人的一层。
“Airpower”
xiaomi
Hardciderlabs

从上至下:Airpower工程机、小米多线圈、Hard Cider Labs

当然这也有好处,那就是免去了大量工程设计的问题,不像果子一样丧心病狂地打算在无线充电板上塞上A11来解决发热与多线圈协调问题 笑了,搞得跟iPhone发热问题解决了一样 。当然果子最后的解决方案Magsafe也是个纯逆天。
比较搞笑的是这玩意实现made for apple watch充电的方法居然是在内部做了个USB type A接口,实在是有点逆天。

其实这倒也不难理解,apple watch的mfi认证出货的应该就是一整个充电模组


内部芯片用料倒是难称豪华:采用了方昕科技(别说,名字不错)的NKola 9018。不过我也不锐评了,反正也懂都不懂(又不是不能用.jpg)。
不过我在找data sheet的时候发现了这公司本身就提供公版方案,看来这小厂也就搞了个外壳设计,笑死。

一眼丁真,鉴定为公版

至于散热就靠金属外壳被动散热硬挺了,效果还不错。

使用体验:

我手上支持无线充电的机子就两台:iPhone13 与 LG G7 (还有个AirPods Pro),本次评测便以这两台机子的体验为准。

对于充电器的体验

作为一个“多线圈无线充电器” ,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多设备充电支持,同时宽裕的空间使得它是“两台设备随便放,三台设备规矩放”,体验虽说不及真·多线圈,但也算舒服。

这里忘拍图了,偷几张充电头网的

对于这玩意我是没什么缺点可挑,毕竟该给它给的也差不多了:其定位更像是一个桌面的充电 All in One,有线无线都有,做工设计都很不错,也符合它“高端手机配件商”的定位。但要说可改进的点的话,那还真不少:

  • 首先,这外部的用料确实是拉满,但内部的用料真的不是130刀的水平
  • 其次,有线 1C1A 的接口数量不算很够,假如 1C2A 应该就能把体验拉满
  • 最后,能支持PD in就将绝杀

现在是,梦想时间
不过当价格来到130CNY时,以上这些一点问题没有。

回头一看,其实该改的是方昕这个公版吧。

至于Apple Watch的充电,我就不测了,我又没Apple Watch。btw,这个Apple Watch专用充电器不支持GalaxyWatch不要问我为什么知道。在我这纯纯摆件。

无线充电的简洁之梦

注意,该部分纯主观,绝不客观
首先,无线充电绝没有它听起来的那般美好:放上手机,充好,拿走,去他妈的线,我们“极客”的桌面讲究的就是一个,啊,整洁。
理论上你能拿到一台满电的、和你放上去时一样的手机,实际上你会拿到一台很烫的的手机——一句话概括iPhone无线充电体验。
虽然iPhone已经有了专有的无线充电方案——Magsafe(🤣👉“22.5w"),但是库克大人还是大发慈悲,兼容着Qi协议这高低也算是自己写的协议(另一个您发起的接口怎么需要10年来改变呢?),但是iPhone的无线充电体验实在是不太“优雅”。iPhone低能的充电、散热设计和低效的无线充电可谓是一对Best Match:即使功率7.5w,iPhone也能稳定发热到到烫手的程度。

我不知道充电头网这温度怎么测的,逆天,而且哪来的磁吸?

虽然有这么多的手机厂商做无线充电,但是其实各个厂商的线圈位置不尽相同,在一台手机上能充电的线圈位置,在另一台手机上就不一定能充上。这就需要你去对准无线充的线圈,不是随手一放就行。这玩意至少是个单层多线圈,相对而言可以更随意,但是做不到真·多线圈的“放下不管”,这个问题在立式无线充上更甚。
比如这玩意就有配套的支架,磁吸在那个精致的铭牌处便可变身立式无线充:

这鬼东西30刀我擦
当然我捡垃圾的地方也在买,25一套,没抢到,不然我高低也整一套评测。

装好是这样的:
就评价来看,即使做了高低调节,这玩意也能只支持几台特定型号的iPhone,像米13U那样的贵物是想都别想。所以说无线充的终点还是Airpower式的真·多线圈。
同时无线充电也受保护壳的影响,我手上的几台设备都受了保护壳的影响,无法完整地完成充电(我不清楚是不是这个充电器的个体问题,之后再测)。比如Airpods就经常充不上电,乐所以(这时候你就能理解指示灯的好)。
当然安卓这就好不少,发热也有,但至少没有iPhone低能(以我手上的这台 LG G7 来说)。库克!乔布斯!
总而言之,无线充电远未到使用体验良好的地步,你可以将它作为补能的手段,但是将它作为充电的主要方式还是多少带点幽默了(去你妈的无接口手机,以为自己很幽默?)。
虽然我狂喷无线充电的不足之处,但是,不要得到我错误,不是说无线充电不好,而是它没法达到一些人口中的那样“美好”,只有iPhone是真烂 ,由于Qi协议的普及,无线充电的极高通用性实在是为它加分不少。同时,去掉一根线对于桌面的整洁也确实有很大的帮助。

这里我就要说了,作为所谓生态系统的一环,“智能手表”的充电倒是一个比一个麻烦,GalaxyWatch虽然理论支持Qi,但是那线圈普通无线充压根识别不到(其实Air podsPro也是这样),Apple Watch甚至直接加密了,笑死。搞得这玩意需要专门做一个突兀的Apple Watch专用充电位,而逼得希望大一统果子生态的Airpower用又小又密的线圈配列,最后暴死。

总结

最后,我总结了几条优缺点供大家参考:

优点

  1. 优秀的设计与做工
  2. 精致的使用体验
  3. 便宜的购入价格
  4. 不觉得无线充电很酷吗?作为一个理工男,我觉得这太酷了,很符合我对未来生活的想象,科技并带着浪费

缺点

  1. 不支持PD输入且原适配器占用空间太大
  2. 有线输出接口不算充足
  3. 正常价格过高
  4. 虚空售后
Licensed under CC BY-NC-SA 4.0
最后更新于 Mar 13, 2024 00:04 CST
与博客和解 & In memory of Coremint。
Built with Hugo
主题 StackJimmy 设计